很多问题,如果你不知道为什么,那就没有做下去的动力,
前面文章里写过:一个方法,如果你不练习、试错,这个方法就不属于你。
这句话很简单,一眼就能明白。但我猜大部分不理解,因为它没讲清楚为什么。
几乎所有的课程,都是老师有了一定成绩,根据自己的经验,总结出来的。那么,老师总结方法的时候,他已经在 10 这个阶段了。但大部分听课人的阶段是 0 或者 1,他们没有足够的积累,所以他们看到这个方法,只是一串文字信息。回想一下你中学时第一次看到摩擦力公式 f=μ×Fn,就属于 0 阶段,那代表你能解出「小车从斜坡滚下」的物理题吗?你必须做大量习题,才能知道什么时候用、以及如何用这个公式。这个过程中,就是在提升你的知识积累、试错经验,思考水平,让你的熟练程度从 0 慢慢提高到 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、8、9、10。
同样的道理,一个方法,你用的越多,熟练程度也越会提高更快。很多人以为,使用一个方法,就和开灯一样,按下按钮,「啪」一声,灯开了。用方法的时候,也有一个按钮,「啪」一下,方法就用到事情上了。
但并不是,使用一个方法,也分 3 个部分:输入、处理、输出。比如,你在写作课上学到一个起标题的技巧:激发好奇。用「激发好奇」给文章起标题这件事情,并不是一个单独事件,它需要你——(2)对用户足够了解,知道从什么角度描述,他们会好奇并不是看到「激发好奇」这 4 个字,就等于学会使用。
当然,起标题是日常工作中比较简单的一个事情,其他方法就更复杂了。
不同人有不同的积累,所以每个人练习同一个方法,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。就好像,一个人想去北极,他去请教一个去过的人,别人告诉他,一直朝北走就行了。他如果一直朝北走,那肯定到不了北极,因为中间会遇到河流、山、悬崖等等。而且不同人遇到的不一样,可能有人只遇到山,而山的形状,是否有雪不一样,人是否有勇气,是否带了装备也不一样。老师不可能把所有情况都列出来,所以他只能写一个最通用的方法,就是朝北走,这是对的。但对普通人来说,如果看到这句话,就以为自己懂了,照着做,不思考,不练习,终归是到不了终点。现实中,我们学到 10 个方法,就是 10 个「朝北走」。
我们要知道,无论是课程、书籍、还是专家经验,都是一个通用型的方法,如果我们不结合自己的情况思考、练习,最终是无法学会这个方法的。任何方法,你都需要付出大量时间、精力,才能掌握。一旦你度过这阶段,真的学会个方法,它就不可逆。别人想要超越你,就必须付出同样的时间。成长路上,要彻底、坚决放弃「我想轻松、愉快学会某个东西」的念头,这样你才能保持平常心,遇到困难,你知道这是常态,才能更好的积累。